“这事儿必须给我解决!我的损失谁来赔?”2025年6月10日上午,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常熟收债公司矛盾接收窗口的平静。承包方周某满脸怒容,情绪激动地拍着桌子,一场剑拔弩张的合同纠纷调解就此拉开帷幕。
回溯纠纷源头,今年年初,周某与阿某签订水浇地租赁合同,白纸黑字约定承包阿某家水浇地两年用于耕种。5月,当周某满怀憧憬准备耕种时,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如坠冰窟 —— 土地上早已密密麻麻种满了土豆。原来,阿某在去年就已将这块水浇地租赁给了种植土豆的农户,且对周某刻意隐瞒了这一情况。这一欺瞒行为不仅让周某精心规划的种植计划彻底泡汤,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,投入土地的鸡粪费用打了水漂,贷款支付的利息也成了沉重负担。周某多次找到阿某,要求其退回已支付的7.5万元承包金,并赔偿各项损失。然而,阿某却以“没钱”二字敷衍,拒绝承担责任。双方多次协商均不欢而散,矛盾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,随时可能激化。
苏力德司法所与苏力德苏木人民政府接到消息后,迅速启动联管联调机制。专业调解人员**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,通过电话沟通,抽丝剥茧般梳理事情全貌,仔细查看承包合同、转账记录等关键证据。在掌握详实情况后,调解人员将双方约至调解室,正式展开调解工作。
调解室内,气氛剑拔弩张。周某情绪激动,声音几近嘶吼,不断指责阿某背信弃义;阿某则耷拉着脑袋,默不作声,偶尔嘟囔几句“确实没钱”作为辩解。调解人员深知,此时唯有先稳定双方情绪,才能为调解打开突破口。他们轻声细语安抚周某,用温和的话语引导其冷静下来,有条理地阐述诉求;对阿某,调解人员则耐心倾听他诉说经济困境,同时循循善诱,引导他正视违约事实,明白逃避无法解决问题。为打破僵局,调解人员采用“背对背”调解策略,分别与双方深入沟通。面对周某,调解人员从法律专业角度剖析案件,分析诉讼风险和可能结果,建议他适当调整赔偿预期,以促成和解;针对阿某,调解人员拿出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相关条款,逐字逐句讲解合同违约的法律后果,明确告知其必须承担的责任。在调解人员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的劝说下,双方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,态度缓和,都愿意坐下来好好协商。随后,调解人员组织双方面对面协商,根据双方实际情况,提出多个调解方案。从赔偿金额的确定,到支付方式和期限的商讨,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。在三个小时的拉锯战中,双方在调解人员的斡旋下,有争论、有妥协,*终达成一致,阿某退还周某7.5万元承包金,并支付2万元损失赔偿,款项分三个月付清,前两个月每月支付3万元,**一个月支付3.5万元。当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郑重签下名字,这场持续多日的纠纷终于画上圆满句号。